新聞中心
熱門資訊
“農旅一體”:農產品流通的新模式 |
發布時間:2016年5月22日 瀏覽:2344 次 |
農業在我國是弱質產業。和工業相比,農業生產要更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,農業生產的主體由于是自然人而不是法人,從而缺乏平等談判的市場地位。農業因而既有生產上的弱質,也有流通上的弱質。工業化程度越高的地方,農產品流通的弱質性問題越不明顯,反之則越突出。中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農業大國,時至今日以精耕細作、小農經濟為特征的傳統農業仍然普遍存在,單個的農戶往往要以自然人的身份面對整個市場,和市場法人主體進行不對等的博弈。結果,農民獲益有限,農村面貌變化也不大。中國“三農”問題之難,很大程度難在了農產品流通環節。 農產品流通問題的癥結在于,農業生產主體因勢單力孤,不具有工業廠商那樣的市場主導力,再加上農產品不宜長期保存、運輸成本高等問題,導致在流通環節受制于流通商。為了解決交易主體地位不對等的問題,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做大農戶,使農戶取得法人地位,以企業主體而非自然人的身份出現在市場,這就是我們熟知的“公司+農戶”的產業化發展模式。但是多年的實踐表明,通過“公司+農戶”的形式做大農戶,只是獲得了對等的市場談判地位,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夠找到市場,很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都存在產品銷售方面的困難,以至于經營效益不高,農民得到的實惠有限。所以,要做大農戶,不僅是成立一家企業,而且還要把企業做大,這便是后來規;洜I的思路。目前,全國各地都在進行農業規;洜I的嘗試,先將農戶從當地搬遷出來,安置在縣城或周邊的村鎮,通過土地流轉將土地集中,再吸引大集團投資,統一開發經營。當大集團進駐農業領域后,農產品流通似乎緩解,但很可能會出現新的種種問題,農業收益將更多轉化為集團利潤,農民收入是有增加,但十分有限。畢竟,發展農業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惠及農民,農業發展好了,而農民的生活沒有相應的改善,“三農”問題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解決。 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,使農業發展、農民受益、農村面貌有進一步改觀?在人們長久的觀念中,農產品一直是極為普通的生活必需品,沒有人在意它的品質,更不可能將其視為是一種奢侈品。但是,當食品安全問題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,并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時,所有人都意識到,要吃到真正放心的食品并不是那么容易,要吃到天然、綠色的原生態食品更是大眾追求。在此情形下,部分農產品將不再是隨處可以在市場上買到的低檔品,純天然程度將賦予它某種品質上的差異。眾所周知,產品差異是營銷的基礎,以營銷的思路破解農產品流通問題,成為這個時代找尋“三農”發展出路的又一思路。 “三品一標”,即無公害農產品、綠色食品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統稱,是國家著力打造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。在追求食品安全的今天,這個品牌無疑具有極大的市場價值,倘若輔之以營銷策略,必然能夠大幅度地提高此類農產品的附加值!稗r旅一體”,就是這種品牌營銷思路下的產物。它以農家旅游將城市居民吸引到農村,在享受生態綠色美景的同時,通過體驗等方式切身感受到綠色農產品的價值所在,催生其品牌意識,進而產生需求動機,在形成訂單之后,農產品再通過銷售平臺和物流配送中心抵達每個社區和家庭,實現產消直通,城鄉聯動!稗r旅一體”不是“農業+旅游業”的產業概念,而是給予營銷思想所形成的一種新的農產品流通模式!稗r旅一體”與“公司+農戶”和規;洜I的不同之處在于,后兩者在處理農產品流通中的“小生產”和“大市場”的矛盾時,都選擇了做大生產一方。而前者則是反其道行之,保持農業精耕細作的生產原貌,從市場終端一方入手,讓消費者主動接近生產者,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。這種模式不僅使農業發展,更重要的是農民可以以老板的身份直接受益,而且也通過發展旅游業改善了農村的面貌,加快了新農村的建設步伐,是全面惠及“三農”的舉措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“農旅一體”確實是農業發展模式上的創新。 和當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創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樣,“農旅一體”概念最初并不是由學術界提出,而是來自于社會實踐的力量。2009年,山西省旅游局推出了用于鄉村旅游消費的“農旅卡”,財政劃撥250萬元進行補貼,每卡補貼50元,引導消費者到指定的鄉村旅游點、觀光農業點、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觀光和體驗,產生對當地農產品的需求。2010年,運城市政府直接把農產品銷售平臺前移到城市,先后在太原、北京成立了運城地理農產品展銷大廳,定期舉辦各類展銷活動,吸引廠家和消費者來此了解農產品信息,在產生訂貨需求之后,由地理農產企業安排貨源,直接供貨。2011年,晉城市政府在北京成立了晉城地理農產聯合展廳,依托當地農產品“小而全、少而優、稀而特”的優勢,將農產品的推銷和旅游業結合在一起,訂購方在獲取所需的農產品之外還可以免門票到產地觀光旅游,將城市消費者吸引到農村,達到以農興旅、以旅促農的雙贏效果。 在不斷的嘗試性探索過程中,實踐者和學術界普遍發現,打造“農旅一體”模式,不是靠幾家企業或幾個項目就能夠完成,而是需要一個龐大產業體系的支撐。這個產業體系的核心是農業旅游,但是和一般的農業旅游不同的是,它不是單純為了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,而是要扮演宣傳農產品品質、品牌、文化、歷史的代言人和媒介的角色,著重將旅游的六要素滲入到農產品營銷的各環節,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。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,農業旅游業向上要和農業生產基地相連,將“一村一品”的產品優勢通過觀光、游玩等形式展示給游客;向下要和物流配送、銷售平臺相連,確保以最實惠的價格、最快捷的方式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;橫向上則要和服務業、文化產業、會展業、傳媒業等結合,以便打造出各具特色、各有所強、各有所優的旅游產品組合,使消費者在全方位、多視角的體驗中樹立品牌觀念。由此可見,“農旅一體”是一種新型的產業集群模式。 “農旅一體”實施起來是一項系統工程。只有三大產業相互融合,以區域網絡為基礎,形成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,才能夠打造出具有巨大商業價值的區域品牌,“農旅一體”的品牌營銷思路才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現。當前,社會實踐者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,實現了“農旅一體”產業鏈局部節點的生根發芽。但是,在沒有形成明確的政策導向之前,要讓更多市場主體主動進入的可能性并不很大。為了保證“農旅一體”思想扎實落地,由此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特色農業發展之路,使農民收益、農村發展,政府還要在產業規劃、市場培育方面做更多的工作。 |
將文章分享到: | ![]() |
返回 | ||
上一篇:
2016年"全國十佳農民"遴選正式啟動 資助提高
下一篇: 總理首提"品質革命"涉農企業該如何轉型升級? |